情緒病的成因,除了個人的性格及環境的因素外,近年很多醫學研究顯示,患者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去平衡是一個重要的原因。

情緒病是由不同因素所形成且因人而異,一般可分為`內在原因’和`外在原因’兩類。

內在原因

生理﹕主要由於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調,令情緒受到影響。
遺傳﹕家族性遺傳。
性格﹕凡事執著 、要求過高、完美主義、情緒容易波動和緊張。

外在原因

環境﹕學業或工作不順利、家庭問題、朋輩關係問題、婚姻破裂、長期患病和親人逝世、酗酒和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
感到情緒低落;對大部份事情失去興趣或動力。
身體:食慾/體重明顯改變、失眠/貪睡、疲倦、動作遲緩、日常活動明顯減少。
情緒/思想:坐立不安、憂慮、精神難以集中、記性差、有自殺傾向或思想悲觀,覺得自己無用。

情緒異常高漲、衝動、過度活躍
身體:不正常的體力充沛、毫無睡意、多話、舉止輕狂、不切實際、好花錢、
情緒/思想:煩燥易怒、對事物反應過敏,有時甚至不可理喻、自尊膨脹。

長期處於焦急和憂慮狀態,難以控制
身體:肌肉緊張、失眠、多手汗、心跳急速、容易疲倦等。
情緒:緊張不安、煩躁、容易疲倦、難以集中及放鬆、易發脾氣、終日不能靜止。

多次突然感到害怕或不安,在大約10分鐘內到達最嚴重的程度,並有以下最少四項症狀:
身體:心跳加速、出汗、發抖、呼吸困難、胸口不適、作悶/噁心、頭暈、發冷/發熱、有麻木/刺痛的感覺、覺得喉嚨哽塞等。
情緒/認知:害怕失控、害怕死亡、覺得周圍的事物不真實、覺得魂不附體等。

持續害怕出席社交場合,擔心會有醜態而引發的焦慮症狀。
逃避社交活動;明白害怕是不合理的,但卻不能克服;因影響其正常社交生活、學業或工作而感到苦惱等。

有強烈的強迫性思想及/或強迫性行為,而患者明白這些思想或行為是不合理的。
強迫性思想:出現持續而不合理的強迫性思想(例如:手很骯髒、門窗未鎖好)、影像等,令患者十分憂慮。
強迫性行為:強迫自己不斷重複某些行為(例如洗手或查看門窗鎖好了沒有),以減低強迫性思想所帶來的不安。

經歷一些對生命構成威脅或使身體嚴重受傷的可怕事件後,感到很驚慌及悲痛。
經常想起/夢見創傷事件;感到十分痛苦、害怕或無助;面對創傷事件的相關情境時,會有強烈的生理及心理反應,極力逃避與事件有關的記憶;驚覺性過高,難以鬆弛等。

早期的精神病,思想和感覺上出現問題。
思想紊亂:思維不連串、缺乏邏輯性;常有妄想或妄信,如經常以為自己遭人迫害,或將自己的地位、權力等誇大至難以置信的地步。
認知紊亂:常有幻覺,會聽到、見到或嗅到一些並不存在或其他人感受不到的事物。

資料來源: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● 香港健康情緒中心